作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湖北十堰市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综合管廊建设,2018年9月份全面建成运营。该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建设管廊干线22条,总长度533公里,服务区域约7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72万人。该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山地城市集约化建设、生态敏感区绿色开发”等模式,可为全国同类地区管廊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供其复制与推广。其中法兰给了创业者很大的精神支持,未来会有更多的创业者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从哪里来
建设管廊的资金从哪里来?十堰市政府和中建三局以ppp模式展开合作,组建中建十堰管廊,注册资本金9亿元,其中十堰市出资3亿元,中建三局出资6亿元,使十堰管廊建设有了启动资金。
3年试点,中央财政每年补贴3亿元,3年累计9亿元,这笔国家补贴足额及时到位,也极大缓解了十堰管廊建设资金压力。在此基础上,十堰还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多家银行授信等方式,很好地解决了管廊建设融资难题。十堰市授予中建十堰管廊30年特许经营权,形成“投资、建设、运营、收益”闭环体系。
为解决后期运营难题,十堰市经多方调研,已相继出台《关于印发十堰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十堰市地下管线及综合管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重点明确了入廊要求、有偿使用和各方管理职责。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收取入廊费、日常维护费、可行性缺口补贴来保障项目运营。后期,我们将持续探索和完善运营机制,助力形成地下管线应入尽入和有偿使用全面落地。”中建十堰管廊运营总监刘小鑫说。
项目运营一年多来,十堰市政府连续3次按期支付可行性缺口补贴,有效保障了管廊正常运行及现场运维管理。截至目前,中建十堰管廊已与电力、通信、广电、供水等16家管线使用单位签订入廊协议,累计入廊管线里程158公里。
管廊创新建
“这段管廊我们采用的是先进盾构技术。”在中建十堰管廊管廊建设展示大厅,刘小鑫指着地图上熊家湾转盘至夏家店路段的管廊介绍说:“我们通过盾构机在地下‘打洞’,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地面的‘干扰’。”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该路段周边居民较多,同时又临近神定河,建设者创新技术工艺,采取对环境“干扰”较小的管廊盾构技术。
中建三局聚集技术骨干、施工专家积极探索研究,将拼装技术应用于管廊隧道建设之中,大获成功。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管廊建设领域的技术空白。十堰通过这种“搭积木”的方式,推动全市近10公里路段高效完成管廊隧道建设。该技术的应用使该路段管廊隧道建设周期降低约60%,减少建筑垃圾70%至80%。
为保护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永续北送,项目将覆盖范围内的14公里污水管廊规划入廊,并巧借地势,利用地形纵坡现状,使污水在市政管与入廊管道之间借助重力自由切换输送。
十堰是一座山地城市,管廊项目不少地段穿山遁地、过街跨河,有的还要跨越铁路,施工难度很大。面对诸多困难,建设者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施工方案,累计创新投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30余项,保障了施工质量,实现了降耗提效和节能减排。
监管智慧化
“这是综合舱,红色管道是污水管,黑色管道是给水管。”十堰火箭路管廊控制中心负责人邹天缘指着一块大屏幕告诉记者,如果管廊内出现异常,平台会立即报警。
据邹天缘介绍,中建十堰管廊已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湖北省内首个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以云计算、物联、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在国内首次将《城市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应用于实践,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电子巡检系统、防入侵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全天候监测管廊、管线“身体健康”,发现“不适”,系统立即“呼救”,管理人员“靶向定位”实施“医治”,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火箭路地下管廊示范段电力舱,只见舱顶监控摄像头、传感器、灭火器等各种大小设施齐全。邹天缘说,电力舱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感温光纤、感烟探测器等各类环境监测设备,只要廊内有任何数据异常,都会反馈至智慧平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确认情况并排除异常险情,保障管廊与管线运行安全。
目前,十堰已建成干线管廊22条,规划入廊管线有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燃气等11类,分别安装于管廊的综合舱、电力舱、蒸汽舱、燃气舱中。为实现管廊、管线智慧化管理,十堰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4个。(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叶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