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十堰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有一种乡愁叫“红薯”!

2019/10/2 15:38:26发布129次查看
汝州城南的虎狼爬岭,那是块熟悉的土地,那里有我童年时候太多的记忆:那里有太多父辈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那里还有太多父辈们在刨红薯、拉红薯、切红薯片、磨红薯时流着汙水的面孔,更有太多男女老少吃着红薯轱辘、红薯馍、红薯面条…的那幅即喜悦又无奈的各种表情,还有那一日三顿都吃不厌吃不完红薯饭,说不清的那种家乡情愁。
由于时代的变迁,已所剩无几的绿绿的红薯地,还有曾几何时晒过红薯片的漫河都是光石头的蟒河滩……顿时,触景生情,催然泪下,童年时对红薯的点点记忆,仿佛又呈现在我的眼前……
小屯宗庄位于汝州市东南部,地处伏牛余脉三山下,是三山与蟒河中间夹住的类似三角的一个地方,蟒川河从西南向东北从村西流过,地理位置正处于山岭与平原地带边缘或过渡带,同属虎狠爬岭范畴。域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更适合红薯种植和生长。
在清未至民国时期,由于这一带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尤其是解放前由于多处乱世,土匪群盗四起,虎狠爬岭一带人民深受其害,村南三山寨一带常发生恶人截路抢劫现象,导致经济箫条、民不聊生,当地人
民连基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宗庄同虎狠爬岭一带一样因为大量种植生产了红薯,从而养活了一方人,红薯就成了那个时期人民的主要口粮。
尤其是宗庄一带生产的红薯体大肉多,尤其是切成的红薯干(片)在西河滩碎石头上凉晒晒干后又大又白又干净,周边十里八乡群众都知道,引起很多东乡人(小屯街以东)甚至河北人(汝河北纸坊一带)的羡慕,一到秋后都纷纷来到宗庄一带喊叫着用大米换红薯干,再拉回家磨成面吃。所以当地人在解决填饱肚子的同时,用多余的红薯、红薯干用换来的大米或大肉改善自已的生活。还有不少的家庭利用红薯干或制成红薯粉条换成钱给儿子打家俱、娶媳妇。当时用红薯粉制成的粉条也负有盛名。
在解放后农村实行大集体社会模式,在实行“包产到户” 政策前村民主要是以吃红署、红署干、红署面为主食, 当时有句顺口溜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也是当时的生活写照,但从今天看来也算是无奈之举吧!同时也是50、60后人的难忘的人生时段。
当时村民大多还不知道红薯的来龙去脉,近期通过查询有关书籍才知道其中还有不少学问。红薯在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北京人叫白薯,山东人和东北人称为地瓜,上海人和天津人称山芋,苏北徐州地区称为白芋,浙江人称其为番薯,不一而足。而江西人称为红薯、白薯、红心薯之类,这与汝州人对其称谓基本一致。也有不少外地人把红薯也称紫薯,不过只是因为“红薯”红、紫颜色不同而叫法不一样罢了。红薯除能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在六、七十年代当时汝州宋宫酒厂就是利用当地生产大量的红薯干做为主要原料酿制酒的, 因而汝州人当时都说宋宫酒厂酿制的酒是“红薯干酒”,好喝。
有关书籍记载有关于红薯的故事,说的是在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有个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后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红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又据:陈振龙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河南各地包括汝州地区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
以上史实证明红薯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汝州一带等地传播。
红薯的叶片一般生长为椭圆形、圆形,花冠大多是粉红色、白色、紫色等,埋在地下的部分多为椭圆形的块根,是非常美味的食品,现在还流行烤红薯、红薯面条也是非常美味的。
由于当年交通、信息不畅且物资匮乏,加上地里干旱又不长麦子,宗庄人民同虎狠爬岭一带人民一样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急为困苦。后来得知红薯体态憨厚大个且产量高,后从外地农民那里又得知种红薯的经验,便纷纷在坡地、河滩地里开始大量推广种植红薯,从而有效应对了饥饿,就这样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基本解决了当时填不饱肚子的历史问题,真不知道当时用红薯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
虽然红薯在当时耐旱产量高,但种植和保存、深加工也有不少学问的,小时候记起的就有好几种传统的做法。过了农历二月二开春后当地农民第一件事就是忙于春耕,施肥、川红薯沟,同时首先考虑开始在苗床育红薯苗(当时俗称:下红薯母),育苗时间一般是在过了二月二开春后把种薯(俗称:茬子红薯),移入到用牛、驴粪加
白草或麦洁压成的粪堆积成的“红薯母池”里育苗。苗床使用双层薄膜保护,种薯整齐排列,盖一层细土后平铺一层地膜,再拱架盖一层薄膜,以提高苗床地温。及时在平铺地膜上打孔引苗,以免晴天高温烧坏嫩苗。苗床第一个月每七天喷一次水,一个月后每星期喷两、三次水,帮助幼苗茁壮成长。当苗高达十五厘米时每七天至十天剪一批,自第一次剪苗开始每星期喷两次水肥,浓度适当加大,保证再生幼苗养分供给。
适时早栽是红薯增产的关键,在适宜的条件下,栽苗越早,生长期越长,结薯越多,产量越高,品质越好。栽苗过晚,生长期缩短,红薯少而小,产量低品质差。红薯在保证成活的基础上争取浅栽,栽插深度一般以五至六厘米为宜,栽插时要求封土严密,深浅一致,使叶片露出地面,浇水时不沾泥浆,秧苗露头要直,秧不宜露的过长,以防大风甩苗影响成活。
还有一种栽插方法是压藤插法,是将用所谓的春地红薯长岀来的红薯头去顶当做红薯苗进行种植,全部压在土中,薯叶露出地表,栽好后,用土压实后浇水。由于插前去尖,破坏了顶端优势,可使插条腋芽早发,节节萌芽分枝和生根结薯,由于茎多叶多,促进薯多薯大,而且不易徒长。当地人俗称“茬子红薯”, “茬子红薯” 当做“红薯母”栽培育红薯苗用。值得一提的是晚上把 蒸熟后的“茬子红薯”,放在煤火锅台内第二天早上吃着又软又筋,当地人叫“筋筋软”。
在当时主要是利用窖内贮藏,即在自家院内或者村旁合适地方打红薯窖,窖内均挖两个洞窟做为存放红薯的地方,红薯窖口有盖子,一是便于防偷,二是可根据天气及气温变化调节窖内温度。进窖前要提前打开盖子进行换气,确认安全时才能进窖,以免造***员缺氧窒息。
还有一种最好的方法是把红薯切成片洒干更便于贮藏。一般在秋后在岀(或刨:读“袍”)红薯后生产队当天岀的所有红薯分成100斤一堆若干份,生产队干部再按每家人口及挣的工分的多少分配相应数量的红薯,各家就把分得的红薯用架子车拉到蟒河滩,连夜用专门切红薯片的“推子”切(或刨:读“抱”)成红薯片在河滩晒干后再收回家贮藏起来慢慢吃或卖成钱买些家里面需要的东西。当时在深秋的夜晚、村西的蟒河滩上闪烁着无数个亮光,拌随着切红薯的嚓嚓嚓…的清脆而又有节奏的声音,真是一道具有历史时代性又有宗庄特点的亮丽风景线或交响乐,终生难忘!红薯的吃法在当时就很多,譬如早上常喝的清水红薯(轱辘)汤,用红薯片磨成面后可做成的红薯面汤、用擀面杖擀成的红薯面面条、用铁笼蒸的(饸)红薯面馍,也可用油炸湿红薯干等。红薯还能磨成红薯粉深加工成红薯粉条、红薯凉粉等。
以前以红薯为主食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因为人们都知道红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又有“长寿食品”之誉。而在今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红薯又得到人们的重视,由红薯衍生岀来的系列食品身价陡增,己充斥大街小巷店铺、各大商场超市,以及筵席之上令人刮目相看。
刘占江 2019·05·31

十堰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